形态描述
翅展 雄36~40mm,雌约49mm。
形态 雄蛾触角干灰暗棕色或黑棕色,节间银白色,栉齿灰暗棕色或浅黑棕色;下唇须褐黑色,第二节末端和第三节末端灰暗棕色,其表面散布银白色;头部和胸部褐黑色,其表面散布银白色;腹部浅暗棕灰色,其基部三节背面中央具褐黑色毛丛,其毛的末端银白色;胸部下面和腹部下面灰暗棕色;足灰暗棕色,腿节和胫节外侧被褐黑色长毛,毛的末端银白色。前翅底色灰暗棕色或黑棕色,具十分明显的棕黑色或褐黑色斑纹,斑纹的外侧嵌银白色边,十分清晰;翅基部前缘具一褐黑色小点;基线从前缘微微向外斜至中室后缘,然后沿中室向基部延伸一小段,再外弯至翅后缘;亚基线较宽,呈带状,从翅前缘至中室后缘向外斜,从中室后缘至翅后缘垂直,亚基线的外缘边呈不规则波浪形,从翅前缘至中室后缘具二个波纹,然后沿中室后缘向基部延伸一段,从中室后缘至翅后缘具二波纹,二波纹间在亚中褶处向内深凹呈箭头状;内线与亚基线走向相同;中室末端具一大斑,十分显著;外线锯齿形,从翅前缘至M2 下标 脉垂直,M2 下标 脉至Cu2 下标 脉微向内斜,Cu2 下标 脉至翅后缘垂直;亚端线为一列不规则形斑纹,其中M1 下标 脉与M2 下标 脉间的斑为一长纵纹,近Cu2 下标 脉与2A脉间的斑最大;端线为一列小新月形纹,缘毛褐黑色与棕灰色相间,棕灰色斑的末端银白色。后翅浅暗棕灰色,浅黑褐色的亚端线隐约可见;端线为一条浅黑褐色细线;缘毛褐黑色与浅暗棕灰色相间,浅暗棕灰色斑的末端银白色。前翅反面浅黑棕色,中室匡黑棕色,后缘区浅暗棕灰色;中室末端具一黑褐色斑;外线黑褐色截止至中室后缘;亚端线隐约可见;缘毛褐黑色与银白色相间。后翅反面浅黑棕色,前缘黑棕色,斑纹与前翅反面相同。雌蛾与雄蛾相似。
雄性外生殖器 背兜较窄长;钩形突纤细,较长,呈弯针形;抱器瓣圆而宽,其腹缘呈抛物线形,背缘较平直,近基部有一小丘,抱器瓣的里面基部近腹缘有一骨质化片,抱器瓣的里面末端有一半圆形骨质化勺形片;基腹弧较窄;囊形突不发达呈窄带状;阳茎细长,呈针形。
本种与暗棕毒蛾I.tenebrosa(Walker)相似,但雄性外生殖器不同,如钩形突呈细针形。
观察标本 6♂♂,西藏聂拉木、2250m、1975.Ⅶ.5、王子清采;1 ♂,聂拉木、2200m、1966.V.9:2 ♂♂,云南泸水、2500m、1981.Ⅵ.4、王书永、廖素柏采。
形态 雄蛾触角干灰暗棕色或黑棕色,节间银白色,栉齿灰暗棕色或浅黑棕色;下唇须褐黑色,第二节末端和第三节末端灰暗棕色,其表面散布银白色;头部和胸部褐黑色,其表面散布银白色;腹部浅暗棕灰色,其基部三节背面中央具褐黑色毛丛,其毛的末端银白色;胸部下面和腹部下面灰暗棕色;足灰暗棕色,腿节和胫节外侧被褐黑色长毛,毛的末端银白色。前翅底色灰暗棕色或黑棕色,具十分明显的棕黑色或褐黑色斑纹,斑纹的外侧嵌银白色边,十分清晰;翅基部前缘具一褐黑色小点;基线从前缘微微向外斜至中室后缘,然后沿中室向基部延伸一小段,再外弯至翅后缘;亚基线较宽,呈带状,从翅前缘至中室后缘向外斜,从中室后缘至翅后缘垂直,亚基线的外缘边呈不规则波浪形,从翅前缘至中室后缘具二个波纹,然后沿中室后缘向基部延伸一段,从中室后缘至翅后缘具二波纹,二波纹间在亚中褶处向内深凹呈箭头状;内线与亚基线走向相同;中室末端具一大斑,十分显著;外线锯齿形,从翅前缘至M2 下标 脉垂直,M2 下标 脉至Cu2 下标 脉微向内斜,Cu2 下标 脉至翅后缘垂直;亚端线为一列不规则形斑纹,其中M1 下标 脉与M2 下标 脉间的斑为一长纵纹,近Cu2 下标 脉与2A脉间的斑最大;端线为一列小新月形纹,缘毛褐黑色与棕灰色相间,棕灰色斑的末端银白色。后翅浅暗棕灰色,浅黑褐色的亚端线隐约可见;端线为一条浅黑褐色细线;缘毛褐黑色与浅暗棕灰色相间,浅暗棕灰色斑的末端银白色。前翅反面浅黑棕色,中室匡黑棕色,后缘区浅暗棕灰色;中室末端具一黑褐色斑;外线黑褐色截止至中室后缘;亚端线隐约可见;缘毛褐黑色与银白色相间。后翅反面浅黑棕色,前缘黑棕色,斑纹与前翅反面相同。雌蛾与雄蛾相似。
雄性外生殖器 背兜较窄长;钩形突纤细,较长,呈弯针形;抱器瓣圆而宽,其腹缘呈抛物线形,背缘较平直,近基部有一小丘,抱器瓣的里面基部近腹缘有一骨质化片,抱器瓣的里面末端有一半圆形骨质化勺形片;基腹弧较窄;囊形突不发达呈窄带状;阳茎细长,呈针形。
本种与暗棕毒蛾I.tenebrosa(Walker)相似,但雄性外生殖器不同,如钩形突呈细针形。
观察标本 6♂♂,西藏聂拉木、2250m、1975.Ⅶ.5、王子清采;1 ♂,聂拉木、2200m、1966.V.9:2 ♂♂,云南泸水、2500m、1981.Ⅵ.4、王书永、廖素柏采。
国内分布